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明纬电源服务商    

明纬开关电源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  • 邮件:18576370666@163.com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如何解决伺服同步停机时的同步误差问题?
新闻中心
如何解决伺服同步停机时的同步误差问题?
发布时间:2025-10-0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伺服同步停机时的同步误差(如位置偏差、速度不同步、负载偏载)是多轴协同系统的常见问题,可能导致机械冲击、产品报废甚至设备损坏。解决该问题需从误差来源分析入手,针对性优化控制策略、参数配置、机械特性,形成 “检测 - 补偿 - 校准” 的闭环方案。以下是具体解决方法:

一、精准定位误差来源:从 “指令 - 执行 - 反馈” 三层排查

同步误差的本质是 “各轴实际运动状态与预设同步关系的偏差”,需先明确误差产生的环节:

误差来源典型表现排查方法
指令层偏差各轴停机指令下发时间不同步,或速度 / 位置指令比例错误用示波器检测总线指令触发沿(如 EtherCAT 帧同步信号),对比各轴指令接收时间差(应<1ms);检查电子齿轮比、速度比例系数是否与机械传动比匹配(如齿轮实际减速比 1:3,参数误设为 1:2)。
执行层偏差某轴减速过快 / 过慢,或扭矩不足导致滞后监测各轴电流曲线(停机时电流应<额定值的 80%,若某轴电流饱和,说明扭矩不足);检查伺服驱动器的 “最大减速度”“过载倍数” 参数是否一致。
反馈层偏差编码器信号噪声或延迟,导致实际位置 / 速度反馈不准用伺服软件查看反馈曲线(如存在高频毛刺,说明有电磁干扰);检查编码器线缆屏蔽接地(需单端接地),或更换高精度编码器(如 17 位→23 位绝对值编码器)。
机械层偏差传动间隙、负载不对称导致的 “指令到位但负载未同步”手动盘动轴系,感受是否有卡顿或间隙(如齿轮啮合间隙>0.1mm 需调整);测量双轴负载(如龙门架左右轴摩擦力差应<5%)。

二、针对性解决策略:按同步类型优化

根据同步方式(位置 / 速度 / 扭矩)的不同,误差解决方法侧重不同:

1. 位置同步(电子齿轮 / 凸轮)停机误差

核心目标:减速过程中主从轴位置差<工艺阈值(如 0.1mm),最终停止位置一致。

  • 方法 1:优化同步指令触发与前馈补偿

    • 确保所有轴的停机指令由同一时钟源触发(如 PLC 的硬件脉冲输出或 EtherCAT 的分布式时钟 DC 同步,误差<100ns),避免指令下发时间差。

    • 增加从轴的位置前馈增益(如西门子 TO 模块的 “Feedforward Gain”,三菱 Pr320),让从轴提前响应主轴的减速指令(前馈比例 = 实际跟随误差 / 指令速度,通常设为 0.5~0.8)。

  • 方法 2:机械间隙补偿与动态修正

    • 若存在固定传动间隙(如丝杠反向间隙 0.05mm),在控制器中设置 “间隙补偿值”,停机前自动预补偿(如主轴反向运动时,从轴提前多走 0.05mm)。

    • 对于周期性误差(如齿轮每转一圈偏差 0.03mm),通过 “电子凸轮修正表” 写入补偿值(如在凸轮曲线的特定角度增加补偿量),实现逐周期修正。

  • 案例:印刷机套印同步停机时,主辊与压辊位置差超 0.2mm,通过将从轴前馈增益从 0.3 调至 0.6,并补偿齿轮间隙 0.04mm,最终误差控制在 0.08mm 内。

2. 速度同步(比例同步)停机误差

核心目标:减速阶段各轴速度比保持恒定(如轴 1: 轴 2=2:1),速度差<5% 额定速度。

  • 方法 1:统一减速斜率与动态增益调节

    • 所有轴设置相同的减速时间和减速度限制(如从 1000rpm 减速到 0 的时间均设为 2s,减速度 500rpm/s),避免单轴减速过快。

    • 启用 “速度同步补偿算法”(如汇川 AM400 的 “同步增益”,倍福的 “Speed Coupling”),实时计算各轴速度差,动态修正滞后轴的速度指令(补偿量 = 速度差 × 同步增益,增益通常设为 0.1~0.3)。

  • 方法 2:负载扰动抑制

    • 若某轴因负载突变(如传送带突然加料)导致速度滞后,增加伺服驱动器的 “速度环比例增益”(Pn100)和 “负载惯量比” 参数(正确识别负载惯量,使驱动器自适应调整扭矩输出)。

    • 对高动态负载(如卷取机),采用 “速度 - 扭矩双闭环控制”,停机时通过扭矩前馈补偿负载惯性(扭矩指令 = 速度环输出 + 惯量 × 角加速度)。

  • 案例:流水线双传送带同步停机时,因负载不均导致速度差达 10%,通过统一减速时间(从 1.5s 增至 2s)并将同步增益设为 0.2,速度差降至 3% 以内。

3. 扭矩同步(负载平衡)停机误差

核心目标:多轴驱动同一负载时,停机过程中扭矩分配偏差<10%,无负载偏载(如龙门架倾斜)。

  • 方法 1:扭矩分配校准与交叉耦合补偿

    • 静态校准:系统静止时,逐步调整各轴扭矩指令比例(如轴 A: 轴 B=60:40),用扭矩传感器测量实际输出,修正比例至误差<5%。

    • 动态补偿:通过位置传感器(如光栅尺)检测负载实际位置偏差(如龙门架左右轴位移差 ΔX),将偏差转化为扭矩补偿量(补偿扭矩 = K×ΔX,K 为比例系数),动态增加滞后侧扭矩(如轴 B 位置滞后时,增加其扭矩 5%~10%)。

  • 方法 2:抱闸同步控制

    • 若带电磁抱闸,设置 “速度阈值触发”(如当所有轴速度降至 5rpm 以下时,同时输出抱闸信号),并通过硬件延时电路(如 PLC 的高速输出)确保抱闸动作时差<20ms(可用示波器检测抱闸线圈电流上升沿)。

  • 案例:大型龙门铣床双轴同步停机时,因抱闸动作时差 30ms 导致倾斜,通过将抱闸触发信号并联延时继电器(延时 5ms),并增加位置偏差扭矩补偿(K=0.5Nm/mm),最终倾斜量从 0.1mm 降至 0.03mm。

三、通用优化技巧:减少系统性误差

  1. 增强反馈精度与抗干扰能力

    • 编码器线缆采用双绞屏蔽线,单独穿管敷设(远离动力线和变频器),屏蔽层单端接地(接控制柜接地排,阻抗<4Ω),减少电磁干扰导致的反馈噪声。

    • 对长距离传动系统(如>10m 的传送带),增加外部位置反馈(如光栅尺、磁栅),直接检测负载实际位置,而非依赖电机编码器(避免传动误差累积)。

  2. 机械特性统一化处理

    • 调整各轴机械负载至对称状态(如双轴导轨润滑量一致、轴承预紧力相同),必要时通过配重平衡负载差异。

    • 对传动间隙超标的部件(如齿轮、联轴器)进行更换或修配(如齿轮啮合间隙控制在 0.05~0.1mm),或采用 “消隙机构”(如双螺母丝杠、谐波减速器)。

  3. 参数自整定与迭代优化

    • 利用伺服驱动器的 “自动增益调整” 功能(如安川的 “One Touch Tuning”),让驱动器根据负载特性自动优化位置环、速度环增益(适合新手或复杂负载)。

    • 记录不同工况(空载 / 满载、高速 / 低速)下的误差数据,建立 “参数对照表”(如满载时减速时间增加 20%,增益降低 10%),通过 PLC 逻辑实现动态参数切换。

四、验证与长期监控

  • 短期验证:用高采样率数据采集卡(1kHz 以上)记录停机过程的位置 / 速度 / 扭矩曲线,计算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,确认是否满足工艺要求(如误差<0.05mm,持续 3 次测试稳定)。

  • 长期监控:在 PLC 中增加 “同步误差报警阈值”(如位置差>0.1mm 时报警),并将误差数据上传至 HMI,趋势分析是否存在缓慢漂移(如因机械磨损导致误差逐月增大),提前安排维护。

总结

解决伺服同步停机误差的核心是 “精准定位误差来源,分层补偿修正”:指令层确保同步触发,执行层统一动态特性,反馈层提升检测精度,机械层减少物理偏差。通过 “参数优化 + 算法补偿 + 机械调整” 的组合策略,可将同步误差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,实现平稳、精准的协同停机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