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控制领域,“排斥通讯方式、偏好硬接线” 的现象,本质是对 “可靠性、易用性、成本可控性” 的优先选择,而非单纯的技术偏好。这种倾向背后,是工业场景对 “稳定性优先于灵活性” 的核心诉求,以及通讯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的门槛或风险。具体可从以下 5 个核心维度分析:
工业控制(如生产线、机床、设备驱动)的核心需求是 **“连续稳定运行,避免非计划停机”**—— 硬接线的 “物理直接连接” 特性,恰好契合这一需求,而通讯方式的 “间接信号传输” 存在天然的不确定性:
硬接线:信号传输 “无中间环节”,故障点清晰硬接线通过物理导线直接连接 I/O 点(如 PLC 输出 Y0→步进驱动器 PUL+、按钮 X0→PLC 输入),信号传输路径固定且唯一,无 “协议解析、总线冲突、信号丢包” 等问题。即使故障,也能通过 “测量通断、电压” 快速定位(如导线断、端子松),排查效率高。例:急停开关采用硬接线直接切断控制回路,即使 PLC 或通讯总线故障,急停功能仍能生效(符合安全标准 “故障安全” 原则)。
通讯方式:依赖 “协议 + 总线 + 节点”,故障链更长通讯控制需经过 “信号编码→总线传输→信号解码→节点响应” 多个环节,任何一环故障(如总线干扰、协议不兼容、某个节点离线)都会导致整个链路失效,且故障排查难度高(需用专用工具查总线报文、抓包分析,普通电工难以操作)。例:若用 Modbus 通讯控制步进电机方向,一旦总线受干扰导致 “方向信号报文丢失”,电机可能出现 “误反转”,引发设备碰撞风险。
工业现场的操作人员 / 维护人员,技术背景差异大(很多是经验型电工,而非专业 IT 人员),硬接线的 “低技术门槛” 更符合实际需求:
硬接线:无需理解复杂协议,操作直观硬接线的逻辑基于 “物理通断”,只需掌握 “常开 / 常闭触点、线圈” 等基础电气知识,即可完成接线和维护。即使是新手,也能通过电路图快速复现接线,无需学习 Modbus、Profinet、EtherCAT 等通讯协议的原理和配置。
通讯方式:需掌握 “协议配置 + 总线调试”,门槛高通讯控制不仅需要接线(如总线电缆、终端电阻),还需进行软件配置(如设置 PLC 的通讯地址、波特率、从站节点号,调试报文格式),甚至需要处理 “总线负载率、报文优先级” 等进阶问题。一旦参数配置错误(如地址冲突),设备可能完全无法通讯,且排查需专业知识。
很多用户对 “成本” 的认知停留在 “初期采购 + 接线”,而忽略通讯方式的 “长期维护成本”,但硬接线的 “成本可控性” 更符合中小场景需求:
硬接线:成本 “看得见、算得清”,无额外开销硬接线的成本主要是导线、端子、接线端子台,价格透明且采购方便,无需额外购买 “通讯模块、总线适配器、专用调试软件”。即使后期维护,也只需更换导线或端子,成本低。例:控制 1 台步进电机的 “脉冲 + 方向” 信号,硬接线只需 2 根信号线 + 1 根公共线,成本不足 10 元;若用通讯控制,需 PLC 增加通讯模块(如 FX3U-ENET-ADP,数百元)、驱动器支持通讯功能(比普通驱动器贵 20%-50%),初期成本显著更高。
通讯方式:“隐性成本” 易被忽视通讯方式的成本不仅包括硬件(通讯模块、总线电缆、终端电阻),还包括 “调试成本”(需专业工程师现场配置,工时费高)、“维护成本”(后期总线故障需专用工具排查,备件价格高)。对于简单控制场景(如单台电机、几个按钮),通讯的 “性价比” 极低。
工业控制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 “灵活性”,大量场景是 “控制逻辑固定、I/O 点少” 的简单需求,硬接线的 “直接性” 更适配,通讯的 “灵活性” 反而成为冗余:
工业领域对 “成熟技术” 的信任度远高于 “新技术”,硬接线作为 “百年历史的成熟方案”,已在无数场景中验证可靠性,而通讯方式的 “故障案例” 容易形成负面印象:
硬接线:故障模式单一,容错性强硬接线的故障多为 “物理损坏”(如导线断、端子氧化),不会出现 “逻辑误判”(如通讯中的 “报文丢包导致电机误启动”)。即使某一根线故障,也只会影响单个信号,不会牵连整个系统(如急停线断,只需修复急停回路,不影响其他控制)。
通讯方式:故障后果更严重,易留下 “不可靠” 印象通讯故障可能导致 “批量设备失控”(如总线故障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机),或 “隐性故障”(如信号延迟导致定位偏差,产品报废)。部分用户曾因 “通讯干扰、协议兼容性” 吃过亏,形成 “通讯不可靠” 的刻板印象,进而优先选择硬接线。
“偏好硬接线” 并非技术保守,而是工业场景 “可靠性优先、成本可控、门槛适配” 的理性选择。随着工业 4.0 推进,通讯方式(如 EtherCAT、Profinet)在复杂场景的优势已逐渐显现,但在 “简单控制、安全回路、中小设备” 中,硬接线仍会长期占据主导 —— 核心原因是:对很多用户而言,“稳定能用” 比 “先进灵活” 更重要。
只有当控制需求升级(如多设备联动、远程监控、频繁修改逻辑),且用户具备 “通讯调试能力” 和 “成本预算” 时,通讯方式才会成为优先选择。